首頁>商品一覽表

血壓測量技術的發展歷程

  • 血壓測量的起源 

血壓測定已經有100年的歷史。

1905年,俄國軍醫科洛特柯夫發現,用臂帶綁扎上臂並加壓,然後再減壓,隨著外壓力的降低,從臂帶內的聽診器可以聽到血流重新沖開血管後發出的衝擊音,從而可以測定血壓的方法。(這皇衝擊就被命名為科氏音)    

這種被公認為首次完成客觀測驗最高血壓(收縮壓)和最低血壓(舒張壓)的科氏聽診法從此誕生了。    

科氏聽診法最初是使用裝有水銀柱的壓力計刻度來讀取血壓測驗值的。血壓單位是"mmHg",表示相當於壓起多少"mm"水銀所需要的壓力。即血壓高的話,測量時上升的水銀柱的高度也較高。附帶說明一下,如果不使用密度較高的水銀而用水的話,壓力計可能要做成4m以上的高度了。  

即使是現在,水銀式血壓計依舊被醫院等地方廣泛地採用。順便提一下,在醫院血壓測量的時候,和醫生一起注視水銀柱的刻度的患者也許不少。但是醫生在一邊仗用聽診器聽科氏音一邊注視水銀刻度的,僅僅注視水銀柱刻度是無法了解血壓值的。
 
  • 科式聽診法

用臂帶綁扎上臂並加壓使血流完成堵斷,然後慢慢減壓,動脈微張開有血液流出的時候,會聽到血流重新衝開血管後發出"咚咚"的衝擊音,這就是"科氏音"(血管音)。然後再繼續減壓,到某個時間點衝擊音消失。聽見第一聲科氏音時臂帶的壓力值是高壓即收縮壓。科氏音消失時的壓力值就是低壓即舒張壓。電子血壓計就是用電子麥克風來代替聽診器測出柯氏音。
 
  • 血壓計的發展

Image 5水銀血壓計就前文介紹的那樣,通過聽診器聽取科氏音的同時判斷血壓值。但水銀血壓計有以下幾個弱點,首先不僅僅是一般的人,即便是操作熟練的醫生或者護士在操作過程中也容易出現誤差。其次因為手腕的腕圍不同在聽診過程中會出現科氏音不易聽到的問題。最後,因為水銀是有害物質,萬一水銀柱損壞水銀溢出的所帶來的危害也不得不考慮。

為此,歐姆龍公司研發了操作簡單的電子血壓計。1973年上市的歐姆龍第一台血壓計"壓力表手動電子血壓計"(HEM-1)用手動的方式對臂帶加壓以及放氣,同時利用指示燈顯示麥克風檢測的科氏音,讀取血壓計刻度。 

即電子向壓計利用麥克風代替聽診器檢測氏音,同時利用壓力表代替水銀柱顯示血壓測量值。

之後,1978年研發了自動判定血壓值並用數字顯示的"家用電子血壓計(HEM-77)",緊接著1981年研發了自動加壓並排氣的"家用電子血壓計(HEM-88)"等。血壓計的精確度以及使用便利性兩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當時電子血壓計的原理都是基於檢知科氏音的科氏聽診法。

1980年隨著示波法的產生,血壓測量出現了巨大的轉變。
示波法是不通過科氏音來檢測血壓,以脈搏波來檢測血壓的方法。脈搏波是指:通過臂帶加壓後,在臂帶上傳感器檢測出的與心博同步的壓力波動。

使用示波法的血壓計不要檢測科氏音因此也就不需要安裝麥克風。從構造上更簡便而且也減少了故障的產生。科氏音的缺點在於麥克風的安裝位置以及周圍環境的噪音會產生測量結果的誤差。而示波法可以避免這一問題的產生。

因為示波法有著擕帶簡便,測量精確的優點。因此示波法為測量原理的電子血壓計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 

(參考)
血壓測量大致可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 所謂直接法是將測量管插入血管動脈,從而直接測量血壓。不過這種方法具有傷害性,容易引起傷口感染,所以只限手術等必須連續檢測血壓的情況下使用,一般不在門診使用。 間接法不具傷害性,體外即可測量。具有代表性的測量方法有聽診法和示波法。​

 
  • 示波法

示波法與聽診法一樣採用臂帶充氣加壓阻止動脈血流,不過隨後通過臂帶減壓過程中脈波(血管壁的震動)的變化而測定血壓值。隨著臂帶減壓,脈波也急劇變化,隨後脈波的變化逐漸變小,並停止變化。所以,我們就將臂帶加壓使脈波急劇變化開始時刻的壓值定義為高壓(收縮壓),脈波停止變化時的壓力值定義為低壓(舒張壓),示波法通過臂帶中的壓力傳感器來檢測脈波變化。
歐姆龍
All for Healthcare
回最上層